茶具发展的历史

茶具发展的历史

207阅读 2021-08-16 08:37 茶具

茶具和茶器是在不同时期对饮茶器具的称呼,从文献上看,饮茶器具最早被称为“具”。茶具是因饮茶活动的需要,而从日常饮用器具中分化出来的专门饮茶用具。茶被发现和初期利用时,是作为药用、食用的植物,茶在当时曾作药物和食物用,没有专门的饮茶用具。

西汉王褒《僮约》中,出现“烹茶尽具”,告诉了人们西汉时已有茶“具”,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上虞出土东汉的碗、壶、盏,以及江西的陶炉,尤其是浙江湖州出土的东汉内外施釉,肩部刻有“茶”字的青瓷瓮,被专家证实是茶具时,人们才第一次知悉古代茶具的模样。

茶具虽自汉就有,但在唐前的很长时期内,仍有混用现象(茶具与酒具未分),直到唐陆羽《茶经》总结了前人和唐时的饮茶情况,提出一套陆羽认为值得提倡的饮茶方法而设置的茶具时,才形成了中国成套的专用茶具。

唐陆羽撰《茶经》,在四之器中,将饮茶器具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。其中生火燃具有风炉、灰承、筥、炭挝、火?;煎茶用具有鍑、交床;炙茶和碾茶用具有竹?、纸囊、碾、拂末、罗合、则;贮水和存盐贮具有水方、漉水囊、瓢、熟孟、鹾簋、揭;盛茶和清洁用具有碗、畚、札、涤方、滓方、巾;茶器贮具有具列、都篮等。

至宋朝,斗茶风起推动了饮茶,陆羽提倡的煎茶法逐渐被点茶法所取代,所需茶具虽基本相似,但由于对茶之汤色等要求不同,所以对茶具形制和质地色泽上的要求也略有不同。

宋代茶具总体上要比唐代少一些,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变化:一改碗为盏;二改鍑为瓶;三改竹夹为茶钤;四改拼榈为茶筅。至元代基本沿袭宋制,但茶叶加工出现散茶(芽茶和叶茶),萌芽冲泡法,茶具相应减少。元代的冲泡茶,其芽叶有时也要碾碎,元耶律楚材诗日:“青旗一叶碾新芽”,但在元代墓道烹茶图中未见茶碾,疑是直接冲泡。

唐宋时期饮茶以饼茶为主,元代虽开始饮用散茶,但在方法上饮用饼茶的痕迹未退。至明朝,皇帝朱元璋“废团茶”,于是散茶兴起,使用冲泡茶叶的方法成为主流。明代茶具虽然简化,但由于冲泡方法特殊无论是贮茶、洗茶、烧水等,都在茶具方面做了很多细致的变化,有专门的冲泡要求。例如:在饮具上由于冲茶的需要,出现了小茶壶和白盏,取代了黑盏。

此外,明代江苏宜兴用五色陶土烧成出了紫砂陶,与瓷器争名,紫砂壶有良好的保味功能,能吸附茶汁增积茶锈,冷热急变不易胀裂,传热慢又不烫手,成陶火度高,可直接置于炉火上,因而备受欢迎。

清代,六大类基本齐全,由于多为散形茶,故以直接冲泡法为主,尤其是省略明代洗茶这一程序,简化了茶具。清代的茶具以陶瓷为主,所以有“景瓷宜陶”的说法。制瓷业尤其以康熙、雍正和乾隆三个时期最为繁荣。

康熙时,景瓷除以生产五彩瓷为主外,还创烧了珐琅、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。在康熙和雍正年间还创烧了一种盖碗和盖盏。盖碗和盖盏自古即有,但从文献记载上看,清代盖碗,尤其是在形质上与过去有很大的差别。同时宜陶在清代有更大发展,尤其是一些文人与陶匠结合,更创造了紫砂陶茶具的辉煌。

清代乌龙茶的出现,还开创了一种新的饮茶方法,茶具以小巧者为精美雅致。清施呜保《闽杂记》:“漳泉各属,俗尚功夫茶,茶具精巧;壶有小如胡桃者,名孟公壶,杯极小者,名若琛杯,以武夷小种为尚……饮必细啜久咀。”此外,清代还出现了脱胎漆茶具、四川的竹编茶具等,使人耳目一新,更放异彩。

茶具的发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有关,更与时代习俗、审美观以及茶类的变化、饮茶方法有关。茶具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时代精神,印刻着历史的烙印;茶具还反映了当时的技艺水平。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茶具,也有承上启下的前朝茶具夹入其中。

来源:莫老师说茶,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 

上一页:人生无需奢侈,只需一间书房茶室

下一页:下关秘境邦东那罕大树小方片

相关阅读

茶友网
滇ICP备19006320号-4
滇ICP备19006320号-4